职称评审
中级职称论文发表刊物 教改论文怎么发表 职称论文发表


民俗文化传播思想在学前教育当中的渗透

王芳菲

 

联系我们

职称论文发表 在线客服咨询:客服QQ:120998065  QQ:925763962

公司网站:www.lw1718.com      论文1718网
          www.1718qikan.com  1718期刊网 

手机:182 6550 0222(微信同号)
 

摘要:在学前教育不断改革和优化的背景下,民俗文化以其古老的活态文化形式,渗透和融入了学前教育的课程和教学之中,在以儿童发展为旨归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之中,可以使儿童置身于具体的、活化的民俗文化情境之中,将一些抽象、普适性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境化的民俗文化学前教育之中,使儿童成为民俗文化学前教育的发展主体,在动态的文化、生活场域之中,自主体验生活,并感受生命的意义、文化的熏陶,获得自身的发展和超越。
关键词:民俗文化 学前教育 渗透 发展

民俗文化是一种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动态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活化石,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于儿童的生活情境之中,在丰富而有趣的儿童生活情境之中,都内蕴和承载有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内容。为了促进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要遵循学前儿童的成长规律和需求,进行民俗文化思想和内容的渗透和传播,充分显示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生活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培养学前儿童的文化包容意识,锻炼学前儿童的多样化思维能力,形成多元化文化语境下的认同感,从而使学前儿童获得更为丰富的生存智慧体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精髓。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前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作为人生成长的奠基性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起始和开端,它与儿童的智力成长和非智力成长有着直接的关联,是人生成长的启蒙和奠基时期,在传统与现代、多元与一元的碰撞和冲击过程中,学前教育课程的启蒙教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严重的“西方崇拜和城市中心取向”,使中国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习俗内容成为了边缘化的知识,不利于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对儿童的熏陶和滋养,弱化了民俗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
民俗文化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渗透和融合,有其必然性,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
随着知识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日益突显出其重要地位和意义,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可以说是文明的冲突,在多元文化碰撞、冲突的过程中,要实现文化公平,我们就要着眼和立足于本土的民俗文化资源,要重视、传承、弘扬本国的民族文化,以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唤醒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强化对未来的憧憬以及真善美的追求,借助于民俗文化中内蕴的人类生存智慧和意愿,传递生生不息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现出民俗文化的重要生活实用价值。因此,为了建构多元文化的社会形态,要从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入手,培育儿童的多元文化能力,培育儿童对于文化的多样性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实现对中国本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需求
学前教育课程承载着文化资源,也对文化的传承、抉择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学前教育课程中融入和渗透民俗文化内容和知识,可以使人类长期实践形成的文化体系和知识体系,得以传承和发扬,它是文化之根源,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存良除陋,可以达到为儿童的成长指引的作用,也能够达到改造社会的最终目的。
(三)学前儿童自身成长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决策与改革不相符合,呈现脱节现象,例如:在对学前儿童的活动设计中,缺乏真善美的内涵,与幼儿的成长发展规律不相适应;在一些学前教育课程教材之中,存在一些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背离、与幼儿成长不相一致的内容,如此种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儿童的学习适应能力普遍不足,其文化品性的严重流失,导致学前教育无法承担起提升和优化儿童生命成长的责任。
鉴于学前教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相脱离的现象,要融入和渗透长期累积而成的民俗文化内容,民俗文化是民众生活经验的宝库,可以对学前儿童起到重要的教育启蒙作用,例如:民谣可以滋润儿童的心灵,激发幼儿对人生及生活事物的兴趣和探究;传说故事可以带给幼儿以知识以及道德的训诫;民间趣闻、谜语等民俗文化可以启发幼儿明晰基本的伦理纲常。因而,要挖掘、筛选、提炼和整合民俗文化的优秀内容,使之渗透和融入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之中,与儿童的文化背景相适应,推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二、民俗文化思想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民俗文化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渗透概念,是以与学前儿童的成长需求相一致的前提下,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和智力发展特征,以优秀的民俗文化为内核,并注重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和知识性,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整合和利用,其概念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俗文化传播思想必然是要经过筛选和整合的,要去除不适宜的民俗文化内容,选取优秀的、健康的民俗文化思想和知识,并与学前儿童的能力相适应,可以较好地提升学前儿童的生命成长质量。(2)对于民俗文化传播思想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渗透,不仅要关注当地的优秀民俗文化内容,还要注重对其他民族及地域民俗文化的整合,要引导儿童从多维的视角,进行多元文化的辨析和鉴赏,从而培育学前儿童的多元文化组合能力和理解能力。(3)要将民俗文化内容与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世界相链接,使这些民俗文化内容可以与学前儿童的世界相通和共容,从而,引领儿童进行民俗文化的有机组织和整合,达成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民俗文化传播思想在学前儿童教育课程中的融合和渗透,要对民俗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整理,使其与学前教育课程相适应,并使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富于生活气息的特征
在将民俗文化渗透和融入学前教育课程之中时,要使其具有普遍的生活性特征,要以生活为原型,进行生活的表达,使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植根于生活的民俗文化渗透过程中,必须以生活化为前提,进行学前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使儿童真正领悟生活、体验生活,获得自身的成长和完善。
(二)具有传承性
民俗文化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渗透和融合,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角度,将这种最为古老的活态文化形式,传输和渗透进入儿童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使学前儿童熟悉和了解民族的过去、熟悉我们民族的生活行为习惯,通过民俗文化中的生活化知识、境遇性知识,实现对民俗文化的优秀知识的传承。同时,在民俗文化学前教育课程之中,还可以将民众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精神意志、价值信念等思想,加以传承和发扬,使学前儿童认同我国的民俗文化,并自觉成为民俗文化的继承人和弘扬者。
(三)统整性特征
民俗文化可谓汇聚天下之大成,它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之中,民俗文化显现出形态各异、别具风情的文化形态,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对人类的文化进行诠释和解答,在与学前教育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立足于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 通过教师对民俗文化的整合、设计和开发,使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校本课程相融合和渗透,从而使学前儿童获得生命的整体性、全面性发展。
(四)共生性特征
在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相渗透和融合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民俗文化的共生性文化特征,它反映出人类生存、发展和环境交互共生的状态,形成了一系列共生性的民俗文化,而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民俗文化则体现出学前教育课程与环境的共生、学前教育课程与儿童的共生,这成为了民俗文化思想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民族性特征
在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相渗透和融合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征,由于民俗文化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积淀而成的,蕴含有不同民族的精神和生活信念,因而,学前教育课程可以将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精神作为教学资源,合理挖掘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的精髓,提取其思想内核,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在创造性的加工前提下,培育学前儿童的民族意识、民族特质以及民族心理,最终使学前儿童认同本民族的文化、欣赏本民族的文化,全面突出对民族文化的推崇和价值追求。
(六)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文化和知识对于人类的成长和生存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与普适性知识一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并不等同于封闭,而恰恰相反,地域性知识是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交流和对话,它们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知识和文化内涵。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的知识文化体系,全面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生活娱乐、日常劳作、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行为模式和生活模式,处于不同地域之中的儿童受到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中也具有差异性,这也成为了民俗文化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依据。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要以儿童的个性化的、特殊化的需求,进行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教育和渗透,使当地儿童获得其本地域的生存智慧和文化知识。
(七)情境性特征
民俗文化和知识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而形成的,它具有自身存在的背景,显现出知与行的统一,儿童在学前教育民俗文化教育课程之中,可以体验到不同的、复杂多变的、真实化的生活情境,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也初步培养儿童不同的问题处理方式,增强儿童应对不同生活情境的能力。这也正是儿童进行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知识迁移和内化的学习过程。
三、民俗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渗透与融合传播
(一)建构全面的民俗文化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1、建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总目标
对于民俗文化在学前教育课程的实现,首先要从总目标的建构谈起:从心理学的层面,民俗文化学前教育课程要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不断完善儿童的自然成长,并使儿童的智力不断成长,培养多元文化的态度和多样化的思维能力,生成文化包容意识。从教育学的层面,民俗文化学前教育课程要通过民俗文化,促进儿童整体性、全方位的发展和成长,培养儿童和谐共生的理念。从社会学的层面,民俗文化学前教育课程要培养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要通过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儿童的民族精神和意识。以侗族民俗文化为例,总目标是要引领儿童体验和感知侗族民俗文化,在“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浸染,培养儿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实现对侗族文化的良好传承。
2、建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分类目标
对于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分类目标建构,要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方面,加以实现。同时,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分类目标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可以按照不同的学前班级进行民俗文化的目标设计。以侗族民俗文化为例,对于婴儿班的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为:让幼儿喜爱侗锦、服饰,能够初步领略侗族的音乐节奏、音的高低与强弱等。对于小班的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为:让小班的儿童能够初步建立起侗族人民的生活情趣,体验和感受侗族童谣的意境乐趣。并且可以尝试运用侗族服饰进行不同方式的展示和表达,可以掌握初步的侗族歌舞基本曲调和动作技巧。还可以让小班的儿童初步认识侗族典型建筑如:鼓楼、干栏式吊角楼等。对于中班的课程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能够就侗族传说或故事进行合作表演,对侗族的芦笙乐舞等典型歌舞形式和乐器运用有大致的认知,可以深入地体会到侗族儿歌、童谣、谚语的诙谐之趣,并掌握侗族独特的彩绘艺术及技巧。对于大班的课程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能够运用侗族民俗文化进行歌舞合作表演,并综合运用彩绘、编织、粘贴等技术,充分展示出侗族民俗文化之美。
3、建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主题目标
根据学前儿童的成长特点及规律,民俗文化资源在学前教育中的渗透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主题目标,这些主题目标相互关联,相互链接,可以使学前儿童获得民俗文化的深层浸染和滋润,逐层地获得本民族民俗文化的体验和技能。
(二)丰富和渗透民俗文化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民俗文化内容有其独特性,包括物质民俗文化资源、社会组织民俗文化资源、意识形态民俗文化资源、口头语言民俗文化资源等,它们在学前教育中的渗透极为丰富。具体的民俗文化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有以下内容:
1、衣食住行的主题目标。是让儿童了解民俗文化内容中的衣饰风格、饮食礼俗、独特的居住习俗、日常交通等状况。如:鄂伦春族的狍皮帽、赫哲族的鱼皮帽、珞巴族的熊皮帽、维吾尔族的珠帽、儿童的虎头帽、狮头帽、狗头帽;蒙古袍、藏袍、旗袍等;草鞋、藤鞋、木屐等;簪花、金钿、簪钗、步摇、玉胜、珠翠等;侗族的“长桌宴”、赫哲族的“全鱼宴”、阿昌族的“米线”、满族的“蜂糕”等;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藏族居住的“毡房”、鄂伦春族居住的“仙人柱”、白族居住的“三合院”、傣族居住的“竹楼”等;
2、人际关系的主题目标。引导儿童了解基本的人际关系礼仪,培养儿童自我保护、自我表现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如:通常用点头表示肯定和赞同,而在锡族则例外,他们是用摇头表示肯定和赞同的涵义。还有在占里侗寨之中,当人们打猎归来,必要将最好的肉分给孤寡老人以及家庭困难的人家。
3、自然地理的主题目标。引导儿童运用各种感官,对自然地理事物进行感受和体验,培养儿童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的情感,掌握基本的自救知识。
4、口头语言主题目标。让儿童对本民族的地方方言进行了解和熟悉,体会本民族的儿歌、童谣、俗语等,能够灵活地运用本民族的语言。如: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藏族的“三个不会”、满族的“小铜锣”、达翰尔族的“有福不得急”、瑶族的“宝锤”、土家族的“金壶和银壶”等。
5、游戏体育目标。激发儿童对本民族的游戏、舞蹈和传统体育的喜爱意识,能够安全、熟练地运用游戏材料,进行竞争与合作的体育运动锻炼。如:踩高跷、耍龙灯、丢石子、丢手绢、七巧板、摸瞎、“老狼几点了”、“过家家”等游戏。
6、节日庆典主题目标。引领儿童熟悉本民族的节庆礼仪,使儿童的身心获得滋润。如:云南纳西族摩梭人祭祀“干木”女神的狂欢;瑶族的“盘王节”和“达努节”、侗族的“播种节”、蒙古族的“马奶节”等。
7、音乐美术主题目标。让儿童了解本民族的音乐美术内容,获得本民族的艺术文化的浸润,领略到本民族的音乐美术之美,增强自身的音乐技能和美术表达能力。如传统的“龙凤呈祥”、“牡丹花开”、“双龙戏珠”、“鹿鹤同春”、“万福图”等。
对于这些民俗文化的学前教育选择要遵循价值与效用相统一的原则、针对性和普遍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和生活性相统一的原则,要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和一致,选取与儿童兴趣和成长相契合的优秀内容,并且还要超越狭隘的民族情结,要将民俗文化与儿童的生活相融合,用以培养儿童多元文化的态度和多样化的思维能力。
(三)科学合理地进行民俗文化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与优化
1、民俗文化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
对民俗文化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科学合理地组织,可以从五个领域加以安排和规划:
(1)、健康成长领域的教学组织
养成在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具备应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一定的保健知识和安全常识,养成不挑食、尊重粮食的生活态度。
(2)、语言发展领域的教学组织
要让儿童学习讲普通话,可以结合图书阅读进行语言的交流和表达,可以相互讲述一些童谣、故事等,能够倾听别人说话,领会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并且可以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学习兴趣。
(3)、社会领域的教学组织
要求每一个儿童养成尊敬老人和长辈的礼貌意识,并且能够与他人合作分享,能够培养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情感,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能够在社交方面,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4)、科学领域的教学组织
让儿童对身边的人和事感兴趣,主动探索动植物、自然现象的特征及规律,可以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活动,进行简单的创作,并且建构基本的数、量、形、时空概念,可以掌握一定的分类、排序、比较等方法。
(5)、艺术领域的教学组织
让儿童喜爱民俗文化歌舞和乐器,欣赏并喜爱民俗文化图案文化,能够沉浸于特殊的民俗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之中,如:绘画、浸染、拓印、折叠、编织、泥塑等。
2、民俗文化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民俗文化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加以实现:
(1)活动意图设计。在进行民俗文化学前教育活动之前,要分析儿童的兴趣特征,考虑社会发展需求和民俗文化传承因素,注重教育活动的价值设计,明确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的属性及目标。
(2)设计教育活动的名称。要对民俗文化学前教育活动的名称进行设计,该名称可对活动的对象、要求、内容及功能进行总括性的概述,如:芦笙乐舞、月亮弯弯、“百鸟衣”等,这些名称要富于趣味性和新颖性,可以激发儿童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
(3)制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在民俗文化在学前教育的渗透和传播过程中,要注重从儿童的角度,进行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出与活动内容相贴近的涵义,从而实现对儿童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例如:在“《侗家乐》欣赏”教学中,可以制定活动目标为“体验乐曲的旋律,并感受到乐曲所蕴含的快乐、愉悦意境”。在“我的童帽”教学活动中,可以拟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为“亲身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色彩、线条和图形变化特征”。
(4)做好民俗文化教育传播的准备。在民俗文化思想在学前教育的渗透和传播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相关的物质环境、经验、氛围的支持和准备,可以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与配置。例如:在“《侗家乐》欣赏”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准备“丰收”的场景,准备好玉米棒等丰收现场,让学生体验到丰收的喜悦。又如:对《侗家乐》芦笙教学活动中,可以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儿童体验到侗族人民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
(5)进行民俗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延伸和拓展。在《侗家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教育延伸,不仅让儿童接触到芦笙,体会到芦笙带给人的高山流水、心旷神怡之感;而且可以培养儿童的乐天、开朗的性格,启迪儿童的智慧。教师可以创设活动延伸内容:让儿童与父母在家欣赏一曲传统音乐,并与同学和教师分享。又如:在《芦笙乐舞》的教学活动中,让儿童初步感受、触摸、试吹侗族芦笙,了解和模仿芦笙舞蹈的基本动作,而且还可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延伸,让儿童自由创编芦笙舞蹈动作,相互分享和交流,还可以与父母一同寻找一种自己喜爱的乐器。
3、民俗文化学前教育活动的教学策略
(1) 经验唤醒式教学
在民俗文化学前教育传播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关注儿童既有知识经验的联结,唤醒儿童内心既有的体验,运用谈话、图片欣赏、表演等,唤醒儿童的记忆和经验,为新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例如:在民俗文化学前教育活动《鼓楼》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师:“昨天同学们参观了述洞独柱鼓楼,同学们说说看,述洞柱鼓楼是什么形状的呢?”生:“高而尖,由木头柱子构成,呈方形,边上还是翘翘的。”师:“很好,那么现在同学们请看,教师带来的几个鼓楼模型,观察与我们昨天参观的鼓楼有什么区别?”随后,引入新的教学活动内容。
(2)情境互动式教学策略
通过情境下的互动方式,实现民俗文化的教学,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小小导游》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充当小小导游,在预先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准备前提下,协同其他同伴,完成导游任务,不仅充实和丰富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知识,而且在导游体验中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3)新奇鉴赏式教学导入策略
在民俗文化的学前教育传播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奇特而新颖的材料,对儿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儿童极大的好奇心理和新鲜尝试感,从而达到民俗文化的学习目标。例如:在《侗家小院》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被图画所吸引,产生各种各样的好奇揣测,有的学生说是大风车,有的学生说是水车,有的学生补充说这是磨豆浆的车,里面还有五角星、红辣椒、谷子、松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渗透和融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资源之丰富、形式之独特,为学前教育的课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设计,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育素材,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努力深度挖掘,可以增强儿童的多元文化包容意识,产生对本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从多样化的角度看待和分析民俗文化内容,获得智力的启迪和情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海燕,杨晓萍.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儿童发展价值阐释[J]. 教育探索. 2012(02)
[2] 赵海燕.  幼儿园乡土教育的价值及内容选择[J]. 学前教育研究. 2012(02) [3] 葛晓英.  本土文化教育园本课程的建构与探索[J]. 学前教育研究. 2011(09)
[4] 吴艳辉.  教师实施多元文化课程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 2011(08)
[5] 欧阳金花.  大学体育课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以湖南高校为例[J]. 运动. 2011(07)
[6] 谭东辉.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引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及运用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6)
[7] 张卫民,曾虹,詹霞.  基于民俗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J]. 学前教育研究. 2011(06)

 
1718期刊网论文发表网收录期刊1000余种,遍及教育、医学、经济、管理、建筑、农业、林业、计算机、信息、能源环境、艺术、文学、新闻、图书馆、档案、化工、水利、电力、煤炭、冶金、安全等杂志论文发表、论文代发服务。

copyright©版权所有 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升文化传媒中心
投稿邮箱:
lunwen1718@163.com
联系电话
18265500222、18863576787
QQ
120998065、925763962
937139875
业务
论文发表
论文代写
论文定制
期刊征稿
论文检测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支付方式
联系我们
        
 鲁ICP备160068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