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全员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和推崇。在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政治呈现多极化的当前世界,教育在经济发展和国力提高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形势下素质教育逐渐成为论文联盟www.LWlM.com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核心,200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又将如何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呢? 什么是“素质教育”?在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这份规定中作了最为明确、准确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就是一个内容那就是素质教育下,学生是整个教育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要做到以生为本。 因此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也成了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实行素质教育应该全面转变教育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要充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存在个体的不同,素质教育应该是个性教育。 曾经看到这样一幅漫画:漫画的上半部分,勾勒的是一位教师手持“开学”二字的卡片,这时学生们的脑袋被画的形态各异,四边形、三角形、五边形……;而到了漫画的下半部分则是一位教师手捧“毕业”二字的纸片,而此时的学生们,脑袋则被完全“规划整齐划一”,个个变成圆圆的。 这幅漫画事实上辛辣地讽刺了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抹杀学生个性的弊端。入学前,学生是性格、兴趣各不相同的人。但是,在学生上学的三年过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中成绩第一位的影响,到了毕业时,他们成了相似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往往认为学校的教学目的第一位的是成绩,准确来说是升学率,因此教学是为考试服务的,我们平时常说的“瞄准高考”就是这样一种思维的直接体现。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切的目标就是瞄准高考,高考考哪些内容学校就反复地讲授哪些内容,就是考什么教什么。在这样的单一片面的目标下,为了保证学校的升学率,让学校在高考过程中赢得较高的声誉,学校往往非常功利地砍去一切非高考科目,只留下高考考试科目,学生个人的兴趣特长得不到尊重,当然学生也就慢慢地成为了学习的机器,学校就成为了加工标准件的工厂。在这样的现实下只要能考高分,就是好学生,分数成为了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而不管他有无特长,不管他品行如何,更不管他身体状况怎样。实际上这是一种短视的功利主义教育,根本没有想到学生的未来。这样的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就很快表现出了与生活的脱轨,更不用说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胜任一定的工作了。现在有很多的学生有“才力”但无“能力”,以致在工作中处处碰壁,这就是没能接受个性教育的结果。 我们在新课改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校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实行全员育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小以成小,大以成大”。 实施个性教育就要反对教育过程中“整齐划一”的错误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事实上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教育要注意因材施教。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我们很少真正实行个性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统得过死,从教育目的、制度到课程的设置、对教材的灵活应用、教育的形式、方法无不强求一律、统一,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似乎是一个模式铸造出来的,遇到熟悉的内容学生还能解决,但是遇到学生需要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束手无策,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长期的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现在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注意到了这样做的弊端,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如在高考考试阶段施行分省命题,甚至是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要求自主招生,在教材的使用上施行“一纲多本”,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材;要求在中学开设选修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鼓励学校根据自己实际开设校本课程等。
手机:18863576787
QQ:919583275
公司网站:www.lw1718.com www.1718qikan.com 论文1718网 1718期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