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专注出书,课题制作请联系:182 6550 0222(微信同号)
摘 要:受机械化农业的影响,如何提高小麦品种纯度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能够切实落实小麦种子提纯复壮的目的,不仅需要用心选择穗行圃,还应耐心播种穗行,科学合理的进行穗行管理。另外,还需结合去杂去劣时间、选穗以及收割等环节因素分析小麦种子提纯复壮要点,进而充分发挥其增产作用,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能够使其优良品性得以保持,这对于小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麦;种子;提纯复壮;要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机械化程度受不断推广普及的农业机械影响而得到了提高,虽然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使人们的劳动强度得到了有效减轻,并且加快了农业发展改革和创新,但是却对小麦品种纯度造成了进一步影响。为了确保小麦种子的增产作用能够快而持久的发挥在生产上,需要分析小麦种子提纯复壮要点,以此为导向对其良种繁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首先需要对其良种繁育技术正确、科学运用,切实落实防杂保纯的目的,为其良种种性提供保障。其次需要在生产中投入大量繁育出的合格种子,由此实现更换品种目的,充分发挥出最佳的优良品种优势,使其生产力得到最优凸显的同时,最大化提升其经济效益。
1、耐心进行穗行的播种
不仅要将此生麦苗进行除去,还需要将基肥施于整后的土地中,通常是30000kg/hm³的有机肥、150kg/hm³素尿以及750kg/hm³磷酸二胺等基肥,撒施时间最好选择晴朗且无风的天气。在对复合肥的施用量进行折算时需要结合考虑氮磷钾等成分含量。播种选择水分适宜的土壤,换言之,播量需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说对于较为干燥的土壤则可以适当增加其播量,由此为其种子发芽率提供保障。保持1米行长、3—5厘米的株距以及20厘米的行距对每穗种行圃进行播种,保持30粒左右穗量,开沟点种是最为适宜的播种方法,对于原种繁殖圃而言,则需要采用单利点播或者是精量播种的方式,3—4厘米为最为适宜的播种深度。另外还需要将同品种保护行设置在穗行圃四周,将40—60厘米间距的走道预留在保护航与穗行圃之间,从而为其观察记载的便利性提供保障。
2、在原种繁殖中采用二圃法
去杂选优是最为有力的品种退化预防措施。也就是说,需要将典型的优良植株在新品种繁殖田中进行选择。提纯复壮的根本目的在于繁育出较高质量且较高纯度的种子,使其增产性能能够在良种的保障下得以提高和保持。只有在丰产性中有效融合典型性,才能够切实实现增产效果,达到去杂选优的目的。通常情况下通过筛选已经混杂退化的品种实现去杂保纯的目的是其中一个提纯复壮的含义,而另一个提纯复壮含义则是指防杂保纯,即对没有出现混杂退化现象的新品种采取选优措施。通过实践可以知晓,形状优良的小麦品种能够发挥出保持、巩固、积累和提高的作用,植株的原品种特征与特性是其选择的关键要点。因此,需要对其品种进行熟悉,并且对品种植株高度、穗色、熟期等方面主要特征和特性进行了解和掌握,以此为导向分析提纯复壮要点,提高其提纯复壮效率。
3、对小麦种穗进行选择
通常选穗时间定为穗叶还未干枯且小麦成熟前的两到三天。不仅需要选择典型性状的本品种种穗,还需要选择相对健壮的植株,相应的需要观察期病虫危害、成熟度以及株高等方面情况。而对每一品种数量的判定则需要根据穗行圃的面积和原种的需求量而定。一般情况下1500左右的穗量适用于穗行圃为667㎡的面积当中。没100穗剪下的选穗穗节可以捆成一把,同时需要将写作品种名称的纸牌系上。单穗则需要在晾干后才能够采取相应的鉴定措施,这也能够有助于筛选单穗中的不良部分。而对有脱粒的单穗进行选择时则需要根据种子性状进行选择,由此对一部分不合格单穗进行淘汰,用一个小纸袋包装每个所选穗的种子。接着需要集中包装同一品种的小袋单穗种子,将其品种名称进行标注后对其进行妥善保管,注意采取相应的防虫防霉措施。
4、避免人为或机械因素所导致的混杂
需要对种子收割以及脱离过程中采取强化监督检查工作,避免有不良操作方法出现在收、脱、扬、晒、装的过程当中,切实做好防杂保纯工作。因此,需要严格清理用于小麦收割和脱粒的相关机械,由此避免有交叉混杂现象的出现和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人为影响因素予以重视,避免人为因素导致运输、储藏以及晒场等环节出现混杂现象,从而为小麦种子的提纯复壮提供保障。 虽然说人们的劳动强度能够在农业机械的应用下得到有效减轻,但是却难以为小麦种子的纯度提供保障,为了确保小麦品种种子的纯度能够得以保持,使其能够在大田生产以及种子扩繁中得到较长时间的应用,需要针对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其小麦种子提纯复壮要点进行分析,由此为其小麦品种优良种性的保持提供保障,使其小麦产量和质量能够得以全面提高,这对于小麦上品行和加工品质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霞.卫辉市小麦良种繁育的现状与出路[J].种业导刊,2008(1):18-19. [2]赵德芳.关于农作物良种繁育体制和技术的改革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01(7):7-8. [3]宋长江,郭瑞林,孙海潮,等.小麦夏播加代繁育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5):17-19. |